前言
在人工智能(AI)的浪潮中,两位业界知名人士杨植麟和朱啸虎。对AI的未来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投资理念,也代表了对AI发展路径的不同判断。本文将对两位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杨植麟: 坚定看好大模型创业,认为这是未来十年唯一有意义的事,并将其视为一个结合科学、工程和商业的系统,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最终目标是实现 AGI。
朱啸虎:不看好大模型创业,认为现阶段大模型公司缺乏场景和数据,估值过高,且面临开源模型的竞争,投资风险大。他更倾向于投资能快速商业化、变现的应用层项目。
Q2 对开源模型的看法
杨植麟: 认为开源模型落后于闭源模型,且差距会持续存在,因为开源的开发方式和人才、资金聚集程度都无法与闭源模型相比。
朱啸虎: 认为开源模型会逐渐赶上闭源模型,因为技术迭代曲线会放缓,且开源社区有更多开发者参与。他认为中国开发者更倾向于使用开源模型,因为不用担心被抄袭。
Q3 对 AGI 的看法
杨植麟: 坚定相信 AGI 是未来,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的长期目标。他认为 AGI会改变世界,并希望通过技术突破和用户产品的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朱啸虎: 对 AGI 持怀疑态度,认为至少在5 到 10 年内还无法实现。他更关注短期内能商业化的应用,并认为在现阶段投入巨资研发 AGI 风险过高。
Q4 对中美大模型产业的看法:
杨植麟: 认为中美在基础通用能力上不会有太大差别,但在通用能力基础上的差异化应用更可能发生。他也相信中国公司未来有机会在某些方面取得领先。
朱啸虎: 认为中美在大模型领域差距很大,美国在底层技术上领先,而中国在应用场景和数据上更有优势。他建议中国创业者先聚焦国内市场,再考虑出海。
Q5 对投资策略的看法
杨植麟: 追求长期主义,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进行前沿探索,并相信技术突破最终会带来商业回报。
朱啸虎: 追求短期回报,更倾向于投资能快速商业化、变现的项目,并强调创业公司要控制成本、不要烧钱。
Q6 对 Sora的看法
杨植麟: 认为 Sora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代表着视频生成技术的巨大进步,并认为它可以用来提升对多模态输入的理解能力,以及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
朱啸虎: 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对 Sora 的看法,但他对视频生成技术的前景表示乐观,并认为中国公司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
Q7 对创业公司和巨头的关系的看法
杨植麟: 认为巨头和创业公司在目标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关系。
朱啸虎: 认为大模型创业公司最终可能会被巨头收购,但收购价格不会很高,因为大模型技术同质化严重。
Q8 对创业的风险和挑战的看法
杨植麟: 坦然接受创业的风险和挑战,并表示会无所畏惧地往前冲。
朱啸虎: 认为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创业公司要更加注重控制成本和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Q9 对未来的展望
杨植麟: 对未来充满乐观,相信 AGI 可以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
朱啸虎: 对未来持谨慎态度,认为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创业公司需要更加现实和务实。
Q10 对人才的看法
杨植麟: 重视人才密度,并认为公司上限是由人的上限决定的。他一开始寻找天才,然后补充其他维度的人才,打造一个完整、有韧性、能打付的团队。
朱啸虎: 认为大模型领域的人才同质化严重,创业公司需要找到有商业头脑和管理销售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Q11 对商业化的看法
杨植麟: 认为商业化是实现 AGI的手段和目的,但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而放弃长期目标。
朱啸虎: 认为商业化是检验大模型公司价值的唯一标准,并强调创业公司要找到能快速变现的场景和应用。
最后
两位专家的观点反映了AI领域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们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I的发展趋势和投资策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见证这些预测和策略如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