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创业者的创业感悟:如何从”作坊模式“到”真正创业“

一个技术创业者的创业感悟:如何从”作坊模式“到”真正创业“

鼓起巨大的勇气,下笔写下这篇万字长文,源于初心。

对于理工人,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毕竟还是更喜欢藏在代码后面,让真正的产品去面对用户。但是因为角色的变化,有些责任是必须要面对,要担当的。为了能从更多的渠道听取到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我们自己更快的成长。所以,决定站在团队的最前面,做好本职工作。

第一次的分享,还是想多贴合一下我自己的成长历程,聊一聊对于创业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因为真正的经历,才更加能让人感同身受。当然,很希望能把内容说的有逻辑有条理,也难免会有一些零散感性的东西。

最终的目的是真的希望,可以能在某一个瞬间,给到大家,一丝共鸣、慰藉、鼓励,或者是一点点收获,那真的是幸福至极。

1. 我对创业的一些认知:创业是什么?

有一个话题一直是我想聊的,那就是“创业”到底是什么?这个东西吧,很玄妙,太多人参与,也有太多种理解了。我只能基于自己一些浅显的经历,聊聊自己的看法,也希望有可能给到一些需要的朋友一点儿思路和灵感。

“创业”和“作坊”、“生意”、“买卖”这些词儿,虽然很多人都在混用,但是我认为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我自己经历到现在,对于“创业”真的是有很强的敬畏之心的。因为我把创业和其他区分开的唯一的标准就是:拿到市场化VC的认可,也就是获得真正的市场化基金的投资。这个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的,或者我自己的经历是比较艰难的,可能有些优秀的团队会简单很多。

那如果拿到个人天使投资或者说是战投基金算不算创业呢?有可能算。这里有很多因素,比如明星的天使投资人,比如大厂内部孵化直接独立创业等等。但是我们都不仔细讨论了。

这样一个对于创业和其他区分的标准是怎么在我心里出现的呢?主要是我经历了从“作坊”(自己叫几个好朋友,闷头写程序,做外包赚钱)到“创业”(真正拿到市场VC的认可)这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得到的最大的感受,创业过程更加专业,更加复杂,也能承载更大的可能性。

当然,目前我们也是刚刚进入到真正“创业”的节奏。也谈不上给大家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从现在开始记录我们的成长经历,不论是我自己,还是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公司。因为,创业这个词太魔幻了,有太多方法论和成功学来指导大家如何才能创业成功了。可能真正的创业过程的细节分享,相对少一些。而至于其中的对错,由大家自己来思考和考量。如果有幸能给某些想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一点点的正能量,甚至说收获,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且非常幸福的事。

2. 为什么要选择创业:爱折腾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我也自己思考过很久。包括家里人也一直也非常不理解:在国外拿个还可以的学位,有个不错的工作。如果愿意就在国外待着,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想留在国外,那就回家,在国内也应该可以做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偏偏喜欢折腾自己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或许父母生来就给了我一个爱折腾的性格,让我从小到大经历的全部,都是在为创业这条路,做准备。回忆实在太多,有过快乐,有过挫折,有过得意,有过失落,有过成长,有过堕落...最终,很幸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高考失利

最早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老师的喜爱下,同学的羡慕下,家长的关怀下,是我至今回忆起来都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因为这种格外的被溺爱,做了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事儿。但是那个时间段留下的记忆,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影响很大,很远。即使在我们最光彩的时候,也不要高傲自大,不要得意忘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更何况,那些所谓的光彩,未来回头来看,可能什么都算不上。

到了高中,才让我第一次看到,原来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时,我什么都不是。其实我是个非常笨的人,简单说就是别人需要学1个小时的知识,我可能需要学3个小时。高中的知识对于我来说真的好难,不是不努力,是真的学不会。我的第一次大挫折,高考的失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挫折,都会经历。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晚一些,但是早晚都会遇到。遇到之后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我的选择是,不要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决定再试一次。

衡中复读

在去复读之前,我自己一个人来到北京,跑到北邮。正好是暑假,校区没有一个人。我自己一个人,走了好几个小时。然后回家,跟爸妈说,明年我就是考这一个学校。

衡水一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网上存在太多的传说。可以说,相对的真实吧。但是,我从来不想妖魔化什么。不知道其他人,但是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他真的给了我那个叫做“衡中精神”的东西,虽然我现在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我们只是每天跑步的时候,都会不停的喊着“拼搏成就梦想,汗水铸造辉煌”。感谢这一年的衡中生活!从这里毕业之之后,带给我的是一份北邮的录取通知书,和一种再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再次把我击倒的坚韧。

找回自信

大学这个环境,可能真正的才是我适合的地方。没有了高中的压迫,更多的是自由。我自己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学生会,社团,各种校内外活动。其实说实话,基本没怎么上课,都是最后考试前,拼命的自学,恶补,没黑没白的恶补。虽然我知道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但是真的不建议。这里又说明了,我自己真的不是个学霸,也不是什么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那是无法描述的聪明。我只是能在最合适的时候,踏踏实实的把自己最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最起码, 时间上要付出到极致。

大三的一次暑假实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实习公司,听到一个美国回来的博士同事,跟我讲了很多国外的故事。让我没有准备任何英语考试的情况下,决定要走出去看看。在这个时候,很幸运的是知道了国家公派留学的直博项目。又很幸运的拿到了最后的Offer,开启了在海外读博的生活。

大学生活,能给你的不是你最后的毕业证,也不是多么强的专业知识。而是你面对任何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时候,都很自信的说出,这事儿,我能行!简单说,就是学习能力。具备了学习能力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打破圈层,提高认知,比你优秀的人看的总是比你远一些,这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捷径。

更加笃定

其实理工方向的博士生活细节,我也不想说太多。学术这种方向,全世界的博士基本都是一样的路线,看文章,发文章,做仿真等等。

我自己认为博士真的也是有区别的。少数是真的属于优秀博士!他们的研究成果,是真的可以改变世界的,甚至是真的可以是造福人类的。但是不得不说,大部分的博士也是相对平常的。因为,我认为博士学位最后给你的更多的是你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改变。当然优秀的博士,我是非常羡慕和嫉妒的。但是,很遗憾,在导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引导下,我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没有办法做出真正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开始选择。我决定走万里录,而不是读万卷书。

在博士四年的时间,用了各种方式省钱,住了很久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房子。就是为了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学习了摄影,走遍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想多记录一些我自己的心目中的多样的画面。中间有太多的有意思的经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夜里深山中迷路,遭到伊斯兰教徒的生命威胁,自驾路上爆胎、追尾,全套的摄影设备被人抢走等等等等。这些事情,可能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可能,我自己觉得这应该算是不误专业吧。但是,什么是正业呢?我觉得只要是能给到自己成长的经历,都应该是正业。

这四年的博士生活,让我在面对民族多样性的情景,不再惊慌失措,而是自信平和。那个第一坐飞机,就是国际航班,一直心惊胆战的担心自己头顶的行李箱被别人拿走的自己,再也不见了。

找到方向

虽然做了很多牵扯学习经历的事情,但是我也发表了10多篇论文,一作的也有5篇吧,期刊和会议都有。虽然不是最顶级的,但是对于博士的毕业要求,也算是满足了。这里要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给与我各个困难阶段的鼓励和支持。所以,这里有一个建议,读博选导师非常重要!

博后的生活开始的也特别戏剧性,当我拿到帝国理工的面试通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具体这家实验室到底什么背景,可以算是海投吧。看到大大的照片在主页,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原来这个实验室是,华人三杰的郭老师建立的,接受过参访的。

博士期间,除了读书和走路。我还做了很多当时看不到价值的事情:我特别喜欢研究技术和代码,简单说就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小项目,小功能,小应用。而这些东西很多都是跟3D相关,恰恰这方面的积累,帮我赢过了几个local的候选人,最终拿到了博后的offer,让我负责全球数据观察站(GDO)的渲染工作。所以,我其实越来越认可,我们的人生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另外一半其实是运气的成分。而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部分你必须全力以赴,且努力做到极致,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剩下的交给运气就好了。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国内,有国外。这一年博后的生活,让我找到了research和industry之间的衔接点。也让我真正的想明白了,我自己未来想走的路:创业。

自己各个人生阶段表现出来的特质,到博后期间才看清楚。自己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想平庸过一生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不停的挑战,打怪升级,让自己变的更加优秀;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些许的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我希望自己老的那一天,能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我希望自己不在的时候,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来继续服务于那个看不到的未来。之前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弄明白,不愿意去弄明白,或者说是惧怕弄明白。这种想法,是不是太不切合实际;这种想法,我根本没有机会做到;这种想法,肯定会被太多人嘲笑。但是,人活一世,能带走的什么?只有经历,只有过程,只有那些你看过的人间百态,只有那些你体验到的世事万千。人在最后的一瞬间,结果都已不在重要。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完成自己的梦想。

3. 创业的条件:没钱可以创业?

当然可以。因为那个时候你花的不叫钱,花的是你的时间,或者是你的青春。因为你的时间和青春,本来就是可以通过工作来赚钱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钱。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时间和真正的钱比起来,要便宜很多。所以太多人,尤其是技术人员,自己觉得有了一个想法,花几个月时间或者半年时间,就可以把它做出来,不一定改变世界,但是肯定还是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的,而且一般情况都会坚信,这个产品肯定是有人用的。

运气不好的话,产品出来直接流产。这个过程你收获的是,对于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如果认真复盘,也会得到一些更高层次的分析能力。运气好的话,确实有人在用,那至于是C端在用和是B端在用,最后又有多少人给钱付费,这就是另外一个很难讲的部分了。而对于我自己经历来看,我们是经历大概三五次的“运气不好的情况”,所出来的东西完全就是自己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了。然后又经历了“作坊”时代的“运气好的时候”,也就是我第一次的“作坊”式创业。

对于我自己的这些“运气不好的情况”,我想给技术人员分享一下我的经验。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些过程当做我们的技术路线的积累,而且的确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要心里有一个大的方向,我们不要让技术限制了你创业的方向,而应该是根据创业的方向来选择技术。这一点,对于技术人员的创业者尤为重要。因为,创业大概率是失败的,学习才是真正最终可以附着到你身上,让你成长的价值。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A项目,适合Web的技术框架,那我们就要去学习Web的技术栈;如果B项目,适合Native的技术框架,那我们就要果断的学习Native的技术框架。在细节一些,包括云服务怎么搭建,用谁家的云服务平台,每一家的云服务产品使用逻辑都是不同的;包括数据库怎么选择,是SQL还是Non-SQL;包括我们是用Node.js做后端,还是用C++, Java, C#, Go等等。切记,技术永远是服务于创业项目的。如果最后项目不成功,你收获的是永远都属于你的知识。简单说,就是不亏!

对于我自己的那一次“运气好的情况”,其实简单说就是我们做了大量的3D方向上的积累,一次很好的机会,是先拿到的订单,才真正成立了第一家创业公司。可能是缘分?也可能是运气?总而言之,这次我们有了钱。虽然不多,但是对于“作坊”来说,是肯定不错的了。我为什么总描述自己的第一次创业是“作坊”呢?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人不多,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个人,基本都是技术。第二个是,产品很难标准化,基本都是定制,ROI太低。第三个是钱不多,也没有办法很好的扩充团队角色,承担更大的风险,承接更好的项目。这两个因素互相影响,如果打破不了,那就是一直恶性循环,永远发展不起来。这也是我们成立第二家公司,开展新项目的原因。

“作坊“的特点就是,人少,活多,干的挺累,赚的不多,没有管理,没有规划,来一单做一单,做一单是一单。其实,我觉得很多创业者可能都经历过这段时间,有的人熬过来的。而大部分人可能就放弃了。

如果想从“作坊”走向真正的“创业”,就要打破人,产品,钱之间的关系。具体从哪一个地方做为突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的方法是从钱的角度去打破的循环。因为做为一个技术背景的创业团队,周围的人几乎都是技术人,产品的话也很难找到深耕多年某个垂直场景的know how经验,那最后一个只能尝试在钱上做突破。那就是找市场化VC。

细节我们就不说了,简单说就是第二家公司的成立,是更加符合我们技术出身的创业团队气质的,就做好我们最擅长的技术研发,提供底层基础能力。如果当下想靠技术路线创业,一定不要再想做一个什么APP,找到一个什么商业模式的故事去打动VC了。没有点儿真正的技术实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为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老天爷给的Timing,才算是打破了那个“人,产品,钱”之间的魔鬼创业循环,从“作坊”真正踏入了创业的大军。

有了钱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之前的很多“不可能”、“做不了”,在有了钱之后,都变的可能了,至少说有了尝试的勇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你有可能形成飞轮效应的起点。

当然,因为我们曾经穷过,是真的穷过...能省则省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了。所以我们的创业理念是绝对不会烧钱,会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烧钱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拿个PPT就能忽悠投资人或者弄一个区块链发币的白皮书就能拿到几百万几千万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当下这个环境中,一定要珍惜拿到的每一笔投资。然后好规划,能省则省。因为拿钱很难!所以有钱之后,我心里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别人的钱是当下对你的认可,而你要兑现的是未来的承诺。

4. 创业的条件:没团队也可以创业?

当然可以。因为那个时候,你自己就是一个团队。经常听过“既当爹又当妈把你拉扯大”这种电视剧中的台词。即使没有生娃,经历一次创业,你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坚信和艰辛:你坚信,最后的产品就是你的娃,只要它长大,你就没有白活;你艰辛,既要学会爹的技能,又要学会妈的技能,困难你都要自己抗。泪水和累水,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简单说,没有团队,你就必须要变的全能。如果没有团队,你自己就是一个团队。你要具备太多的能力:

基本的公司常识,公司注册流程,需要的材料,不要说这些都交给中介就完事儿了,该知道的你要知道;

基本的财务知识,个税、社保、五险一件,所得税,增值税等等,即时有外包财务,也要了解;

基本的股权知识,不同股比对应的权利,公司的股权架构是自然人持股还是有限合伙,各种股权协议;

基本的文案能力,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使用手册,立项报告,结项报告;

基本的销售能力:怎样找到销售线索,怎样触达客户,怎样理解客户的需求;

不错的表达能力:PPT宣讲,面对甲方或者投资人怎样快速表达清楚你的观点;

不错的产品能力:客户需求怎么落实到产品,从原型到UI,到代码,最后的部署上线;

不错的谈判能力:不论对于VC还是甲方;

果断的判断能力:项目要不要接,是不是符合我们未来的方向;功能要不要做,对于产品规划有没有影响 ;

... ...

其实,关于团队,我更想表达的是对目前我们Orillsuion小伙伴的感激。没有怀揣梦想的你们,就没有团队,就没有公司,更没有我。拿着不高的工资,扛着巨大的风险。不论是从大厂出来的,还是在引擎领域干了10多年的,还有我身边的亲同学...这里就不说太多了...

对于知乎账号的个人描述,一直纠结很久。什么创始人,什么CEO,那些可能对于一些虚的东西,有点儿用。但是,我还是坚持,把我自己定义成公司的“吉祥物”。这个跟自己的外在形象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表达,这也是我对“团队”这个词的理解。一个人是什么都做不成的,团队才是成功的基石。我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当下就是自己的运气比较好,有机会可以搭一个台子,然后有幸认识了现在团队的各位。不论当下还是未来,团队的小伙伴如果有幸能站上这个台子,再有幸可以做到更好的自己,甚至也能帮着把这个台子搭的大一些。那我觉得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其实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论从自己个人的经历,家庭的经历还是其他各种。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但是唯一共有的,是那个想“闯一闯”的决心。每个成员,对于公司来说就是独立的个体,甚至说就是生产力,这是公司存在的意义。但是对我来说,每个成员,代表的是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有爸妈,有孩子,有伴侣。这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嗯,确实是。这也是一直督促我不能停下来的动力。

有了团队之后,对我有了更多的要求,因为大家都是凡人,大家都有情绪,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所以,做为“吉祥物”的我,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是让所有人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同时发挥出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钢刀连,不是某个特种兵。

刚才聊到员工就是公司的生产力,虽然说起来有些冰冷,却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表达。很多人都说公司就是家,这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目的就是要为股东负责。做为我自己的角色,也是一样的打工人,为我们的股东负责。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真理:公司的成长要和员工的成长匹配。如果公司成长太快,员工跟不上,那不得不面临离开;如果公司成长的太慢,而员工有更好的选择,那也是必然选择离开。这个原则试用于公司的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总结一句话,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最后说回来,那我们想,没有团队可以创业吗?其实我更倾向于认可的观点是,不应该问“没有团队可以创业吗”?而是,找到团队再创业,哪怕是多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因为团队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人在,希望就在。

5. 创业如何找到你的资金支持渠道?

之前聊过钱对于创业的意义。其实拿钱无非就两种:自己挣和别人给。大部分的创业项目,早期是很难挣到钱的,或者说挣到钱也很难支撑自己快速的发展。所以我们就不讨论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然后实现快速发展的情况了。别人给,指的就是风险投资。其实相比我们的父辈,现在创业已经容易很多了,因为投资行为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如果项目足够好,钱确实有的是。但是跟我们父辈来比较,现在的创业也难很多。因为风投如此发达,太多的创业想法都已经被无数人率先想到了,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目前实际的创业环境,大部分都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来主导的,包括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等。当然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元宇宙。所以如果真的有一些硬的技术实力,拿钱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钱基本上行可以从两个渠道可以拿:政府补助和VC投资。

政府补助

简单逻辑就是,你首先要有一个不错的学历背景。然后找一个提供创业支持的城市。

北京做为人才聚集地,我知道的有一些,比如北京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资助证明,比如朝阳区凤凰计划,比如雏鹰人才等等。补助比较多的是深圳,不过曾经的孔雀计划,现在也已经被取消了,换了另外一种形式,要求也更严格。其次是苏州和杭州,苏州的政策分为三个等级,区级,市级和省级,比如领军人才,双创人才等等。

还有其他各个省份的人才引入计划,我也就不多列举了。

政府的补助的好处是,不占公司的股份,真的是无偿的支持。但是,需要你写大量的申请报告和文件,真的是非常非常多的文字工作,然后再配合专家答辩,和最后的实地考察。而且一般都是分阶段拨款,不是一次性发放,每期拨款都要进行再次的审核工作。

政府补助的定位,我认为永远都是做为补充,而不是做为主力。这里只是我的个人感受,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VC投资

这一条路,也是我上面提到过的。得到市场化VC的认可,是我心里对于“创业”真正开始的标准。

我自己对于VC的角色的感知就是:尊重且感谢。

感谢,是必然的。因为VC是拿真金白银扔出来,赌你会成功。

尊重,我可能想表达的多一些。VC的本质就是在做生意。做生意当然就是要盈利,而投资盈利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投资分析,有自我的判断逻辑。这些逻辑很复杂,跟资本的大小,被投企业的阶段,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在众多项目中,筛选出来真正优秀的项目一直是他们追求的。因此,我才更加尊重这个角色。因为他们要想投你,必须要先懂你,即使没有创始团队那么懂,也要能达到相对的层次。这就要求,VC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做为前提。因此,不同的基金都有自己侧重的投资方向,除了一些大基金可以涵盖所有品类,大部分基金多少是有些侧重的,因为钱和经历都是相对有限的。

不同的轮次他们判断的逻辑也不同,比如天使轮投创始人,PreA轮投团队,A轮投产品数据等等。这些逻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根据团队、项目、环境随时变化的。这就给我们创业者抛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克服:我们要尽量的懂VC逻辑。

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做为技术出身的我,最初见VC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虽然我们在说同一种语言,但是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思路。但是这个时候,不要抱怨为什么投资人不懂我?为什么投资人不投我?简单说,就是你不足够的优秀。不一定是产品,不一定是项目,而是你没有办法用逻辑和语言让他们相信你足够的优秀。永远都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找到真正懂你的VC实在太难了。这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和技巧可以去展开讲,如何高效的和VC沟通,这里也没有办法详细的展开了。

这里需要再补充的一个角色就是FA(Finacial Advisor)。FA有个人,也有机构。我自己的建议是,早期个人的FA完全足够,后期机构FA也是非常重要的。FA的角色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帮你直接对接到很多VC机构,而且他们相对会更了解这些机构的投资风格和偏好,提高对接上的效率。但是如果FA,只做到了这一点,确实还不足够的优秀。因为FA第二个更重要的作用是:真正的懂你的项目,帮你消除和VC沟通的屏障。因为他们更了解投资人的思维方式,提高的是对接的成功率。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很有信心,一定要想办法找一个很好的FA,他一定能帮到你的。如果我们只是想试一试,甚至是体验下见VC的感觉,那就没有必要去找FA了。因为,VC机构的联系方式都是公开的,我们可以自己去发BP。

我们确实足够的走运,找到了我们的投资人。不论从背景还是对于行业的理解,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和幸福。所以,真的感谢我们的天使投资人!

其实对于我们当下的轮次,真的只能是简单分享下皮毛。这是我从一无所知的纯理工男,变成可以跟VC顺畅沟通的蜕变过程。后面需要补充和学习的还有太多。如果能有一点可以帮助到某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倍感荣幸!

6. 创业进行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最后再补充一点关于创业的内容吧。

创业是一个及其高风险的事情!人们之前都是说十创九死,现在可能是100创,99死。平均几十秒就有一家公司倒闭。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客观清楚的认识。

创业要“眼高手低”,眼睛看得远,但是要踏踏实实的做好当下的事情。因为,要想成功,你首先要活着。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尽量尽量,努力努力,不要被外界的好消息或者坏消息影响。创业的过程中,我命由我又由天。

珍惜身边的贵人。你的团队,你的投资人,你的亲人,你的朋友。这些都是你的贵人!没有他们,你肯定一事无成。

正视创业被骗,这是常态。小骗最好早遇到,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抵抗更大的风险。我们的第一家创业公司的官司,现在都还在。这也为后来的第二家公司,填平了很多坑。

如果你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创业,不是“作坊”。根据项目情况,根据团队能力,能出海就出海,国际化很难,也很重要。海外是一个更加丰富且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大学毕业生该不该,毕业直接创业?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大学生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无限的可能,未来肯定是年轻人的。但是,相对缺少业界经验和人生阅历。但是,如果成功是不是一件很cool的事儿呢?这也就是创业的魅力吧。只需要记住,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处于创业进行时。我们才刚刚诞生,我们拥有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梦想。我们有能打的团队,我们有懂行业懂方向的投资人,我们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我们在路上,也希望这一路上有你们,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作者:白景文 

创业领袖学院 创业领袖学院
0
0
发布评论
后可评论
0/10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来抢沙发

猜你喜欢 换一批
数据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