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2024丨《什么值得投》年度创投观察

洞见2024丨《什么值得投》年度创投观察

图片

在当下各大产业内部或者产业之间都在不断相互渗透、交叉以及被赋能的此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下,必然会有类比ChatGPT的蝴蝶效应,真正改变且推动世界的前行。

2023年,最能代表的汉字,被投票是“振”,而这也恰好暗含了国内创投市场的境况。

刚一开年,作为可以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2023年,就被赋予了更多提振信心的含义,也像ChatGPT这一再次扇动整个世界人工智能热浪的蝴蝶翅膀一样,创投市场再次快速启动,以期创造出更多新的奇迹。

但更多的,无论是人工智能、半导体、先进制造、新能源、医疗健康等5大赛道,还是更广阔地投资领域,既有明星公司一年估值翻上十来倍的、融资三四轮的快节奏,也有各家产业巨头积极布局创投生态,也有众多腰部以下公司在积极寻求落地新契机,还有各家机构在谨慎中不断出手。

有意思的是,在2023年,明面上一级市场在被“网红”化,但实际上,国资机构、政府引导基金、产业CVC轮番登场,与财务投资机构共同追逐同样的标的,且财务投资机构内部分层逐渐明晰,忙着投后赋能,忙着产业落地,忙着积极退出,就又是忙碌的一年。

更加强调务实,更加看重退出之下,各家创业公司与投资机构,对于赛道的认知,也越来越讲究出奇制胜,以及在“非共识”中取得“共识”的成绩。当然,在这其中,投早投小,永远讲究应用与落地,永远看齐营收和退出,早已成为各家机构时刻提醒自己的命门。

而假如再能把PE值压到10倍左右,对于投资人来说,就太完美了。创业者们也在不断地被迫接受这样的“共识”。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就在2023年,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早已变得稀松平常,小饭桌在穷尽式列举投融资案例时更是发现,更多的创业公司在交叉领域早已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在产业链上下游,凭借自身的优势与积累,希望创造出属于自我的明星时刻。

剧变与融合的商业浪潮之下,2023年小饭桌重点观察且持续看好人工智能、半导体、先进制造、新能源、医疗健康等5大赛道,并持续输出了小饭桌自身更多的观察心得,新的一年,小饭桌也希望与更多的人同行,随时欢迎有价值的公司和优秀的投资团队与我们沟通。

这篇万字长文,是小饭桌2023年思考的外化或者经验的分享,既是一份交给自己的答卷,也是一份读者共享的年终总结。希望看完此篇年终盘点后,更多的人会感慨2023年的不虚此行:

图片

生成式AI:狂热与幻觉

AI大模型无疑是本年度一级市场最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但从实际的一级市场融资数据来看,人工智能领域热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此前,AI行业最火爆的年份是2021年,2021年AI领域公开的融资事件数就有1102 起。

而今年,截止到2023年11月20日,今年中国人工智能赛道在一级市场的总融资事件数有530起,即便相比去年同期也相比减少了26%;总融资交易额估算63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

图片

为何体感上空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赛道,实际投资却相对较少?小饭桌从模型层和应用层两块发现了一些端倪。

模型层:人尽皆知,不愁买家。但不是顶级VC很难投进去。

明星创业者成立大模型创企,始于美团联创王慧文。2022年2月10日晚10点,在一场饭局的间隙,王慧文抽空发了一条朋友圈。朋友圈的内容是“老王决心进军ChatGPT创业,5000万美元,带资进组,不在意岗位,薪资和title,求组队。”

值得一提的是,那场饭局的另外三人,分别是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刘元,以及AI公司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

之后,光年之外这家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公司,在各大知名VC的帮助下,估值迅速达到独角兽规模。比如光年之外的2.3亿美元A轮融资,股东就包括腾讯、五源资本、源码资本等知名机构,以及快手创始人宿华和美团创始人王兴等个人投资。

即便王慧文后来因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出公司经营,美团也第一时间以20.65亿元的价格接手了光年之外100%股权。

“知名VC助力、融资金额巨大、公司估值飙升”,光年之外一开始就给AGI明星创企定下了基调。也让一些中腰部VC只能望大模型而兴叹。一位中腰部投资人告诉小饭桌:“想给AGI明星创企投钱,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机构的分量。”

而在光年之外后面成立的大模型明星创企,甚至还在一路拔高VC的准入门槛。

比如王小川的百川智能,以及李开复的零一万物,既遵循着“知名、巨大、飙升”三大原则,同时还对机构的技术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王慧文成立光年之外时,一级市场一方面认可其创业履历,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质疑其不懂技术,很难领导技术创新公司。而王小川和李开复,显然既有光辉的创业背景,同样有极强的技术背景。

这也直接导致,想投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的机构,最起码在技术认知层面,要有相当深的积累。因为明星技术创业者,普遍不缺投资人,因此会更希望找到技术认同感更高,能长期合作的投资机构。

说到技术认知,比王小川、李开复等知名技术创业者还难投到的,是那些低调的,脱胎于高校的技术大牛。刚成立半年多的国产大模型创企“月之暗面”,就是典型例子。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是一位90后的“少年天才”,曾被保送清华,并在程序设计课程取得满分。后来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期间,杨植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关于Transformer-XL和XLNet的两篇论文,为本次大模型技术突破,提供了一些理论帮助。

当然,公众真正对杨植麟,对他这家取名自摇滚专辑《月之暗面》的公司产生兴趣,还是因为一级市场传出——月之暗面拿到了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砺思资本等知名VC近20亿元的投资。

客观来说,90后的年纪,刚刚开启的创业生涯,与20亿的巨额融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一位接触过月之暗面的投资人表示:“头部VC就是愿意为生成式AI尖端人才砸这么多钱,你手上没牌就只能下牌桌。”

当然,投资人们还有一种更加经济实惠的投资方案——针对优质AIGC项目小额多轮投资。

比如AI文生图企业西湖心辰。3月27日,西湖心辰刚刚官宣获得了由BV百度风投领投、凯泰资本、西湖教育基金会跟投的Pre-A轮融资,紧接着4月22日,西湖心辰就又获得了汤姆猫、蓝驰创投联合投资的Pre-A+轮融资。其中蓝驰创投还是西湖心辰的天使轮领投方。

但是,尽管西湖心辰能力全面,且获得融资的速度很快,公布的融资金额仅为数百万美元。这与市场上众多研究图文生成、音视频生成、AI数字人的创企获得的融资金额相当。

另一个相似案例是AI图像生成技术服务商Tiamat。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Tiamat从天使到A+的三轮融资,在不到七个月内完成。但三轮融资总金额为1200万美元,平均每轮数百万美元。老股东DCM中国和绿洲资本持续加注。

据一位美元基金投资人透露:“业内普遍认为,现在投底层大模型要5000万起步,而投AI应用端一般就在千万到数千万之间。”因此,即便项目比较优质,也基本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年没能抢到大模型明星创企份额的投资人们,在明年也很大概率将失望而归。

多位AI投资人告诉小饭桌,随着大厂持续跟进大模型层,未来属于模型层创业公司的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少,在今年头部机构已经纷纷出手的前提下,明年再有号称要做“中国OpenAI”的创企,恐怕将面临“大机构已经布局,小机构有心无力”的局面。

当然,今年一级市场在经历过生成式AI的信息轰炸后,也已经逐渐明晰:大模型侧的机会多半属于大厂或明星创企,而大模型应用层的机会,需求巨大且更加实际。

以今年7月爆火的妙鸭相机为例。仅凭借“9.9生成AI写真照”这个噱头,妙鸭相机就席卷了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根据妙鸭产品负责人张月光后来揭秘,妙鸭的诞生过程非常简单。团队用1个月的时间讨论出了“写实人像”这个项目方向,再用3个月时间打磨出了“妙鸭”这个具体产品。团队一开始并没有清晰的商业计划,类似于一个兴趣小组,团队成员也只有五六个人。

而且,尽管妙鸭团队隶属于阿里大文娱,但其实在产品研发以及冷启动阶段,集团的资源扶持非常少。无论从哪个角度,妙鸭的爆红都更像一场“意外之喜”。

纵观今年大模型应用端项目,也会明显发觉:项目百花齐放,只是爆款不足。最明显的例子,除了妙鸭,国内缺乏第二个全民级别的AIGC项目。另一方面,海外的ChatGPT、Perplexity AI、Character.AI 、Midjourney等产品,都在C端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用户使用热情高涨,头部玩家尚未出现”,不论从何种角度,国内大模型应用层创业,都应该算蓝海市场。妙鸭的成功也证明了,即便是小团队、轻资产,只要市场理解到位,也能在AI应用端取得巨大的反响。

同时,小饭桌也注意到,国内大模型应用层大多集中在B端,与海外C端生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国产AIGC项目,更多集中于用生成式AI做设计图、营销视频、编程、整理文档等工作,主要服务对象包括银行、品牌方、电商平台、游戏设计公司等。

一方面是由于AIGC的产品经理角色缺位,大量AI应用层公司并不能将AI能力,与市场需求结合,导致C端爆款难以出现。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较重的营收压力,更多创业公司希望既能探索生成式AI的可能性,同时又想兼顾营收。因此针对B端客户研发应用,就成了合理选择。

对于2023年极速狂飙的大模型,在与多位AI行业投资人、FA交流后,小饭桌预判:

1.整体层面,2024年模型层将回归理性,LLM国内头部格局已经显现,更多是拼资源和商业化能力。在多模态模型(视频、3D)和具身智能领域会有更多的初创团队出来。大模型创企收获一级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将减少,被大厂收购的可能性将增加。事实上,在本轮生成式AI浪潮中,腾讯、百度、字节、美团的投资和并购动作并不少,来年预计将更大幅度地投入。

2.随着大模型本身的继续完善,2024年大模型应用端创业将迎来更大的机会。一方面,对市场理解更深、用户数据更好的AIGC团队,预计将在2024年继续获得VC青睐,C端爆款应用将更多出现。与此同时,明年如腾讯等平台型企业,预计将面向开发者更多开放自身AI平台型产品,应用端创企可以关注与大模型平台合作的机会。

3.另一方面。在B端已经有稳定客源、积累了足够私有数据的行业模型企业,预计将在2024年与客户展开更深度的AI合作,生成式AI在B端的定价以及服务模式,预计将在2024年得到完善。

4.生成式AI导致的数据安全以及版权问题,将在未来引发关注,预计将有一批生成式AI创企,因为版权问题陷入调查,甚至包括明星创企。

图片

半导体:在下行周期中复苏

相比于今年红透半边天的大模型,今年年初一级市场对半导体并不看好。原因无非是老生常谈的“市场饱和”、“硬件终端出货量下降”、“下行周期”等等。

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从融资数量以及规模来看,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数量及规模在一级市场都是最高。半导体领域项目获投达1012起,投资规模超222亿美元。

以至于著名咨询公司IDC,在今年特意调整了对半导体的市场前景预期,预测2024年半导体行业将大幅增长20.2%。

而纵观我国半导体领域今年的1012起融资,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国家政策的导向,极大影响了钱的流向,导致大量资金都集中流向了半导体行业。

图片

当然,如果将半导体行业投资,进一步拆分为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还是能发现国家队和私募基金、CVC在投资偏好上有所不同。

比如今年年初,一级市场投资风向都认为芯片设计领域拿不到钱,主要投资重点应该在芯片制造。但今年,芯片设计领域仍有公司能拿到大额融资,尤其以AI算力芯片、车载芯片、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三大类为最。

比如,在2023年整体AI算力需求的推动下,AI算力芯片公司燧原科技宣布完成D轮融资,总额为20亿元人民币,超过15家机构参与,是今年AI芯片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事件之一。

燧原科技背后的大股东是腾讯。截至目前,腾讯已经在燧原融资过程中连投六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腾讯科技是燧原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21.371%。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姚磊文还占据燧原科技一个董事席位。

也是在2023年,马化腾将生成式AI描述为“工业革命发现电”一样的创举,也明确表示腾讯将大力投入。因此,腾讯持续投资燧原科技,实际上代表了一票平台型企业对AI算力公司的态度,即通过投资为自己的AI算力基础做好硬件储备,提升供应链上下游的安全。因此此类战略性投资,在来年预计还将持续。

与腾讯做出类似投资动作的,还包括小米集团。只不过小米选择的大方向是——车载芯片。

2023年,智能驾驶芯片研发商辉羲智能宣布,完成了数亿元战略融资。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新锐车载芯片企业,主要运用独创的“数据闭环定义芯片”方法学,帮助车企构建低成本、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能力。

截至目前,辉羲智能已经获得了众多VC的投资。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小米集团、顺为资本、蔚来资本等。众所周知,2023是小米造车正式官宣的一年。随着未来自动驾驶需求继续膨胀,预计造车新势力针对车规芯片的投资还将继续。

除此之外,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同样在一级市场引发了巨大关注。

原因也很明显,大家都知道英伟达也在2023年赚到盆满钵满。而根据英伟达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其主要收入增长来自于数据中心,尤其是第三季度数据中心收入达到145.14亿美元,同比大涨279%。

在英伟达赚钱的同时,一条新闻也在半导体行业刷屏。因为英伟达AI芯片供不应求,有人从机房把旧A100芯片拆出来倒卖。这些旧货非但没有贬值,反而卖到10万一片,比去年同期新品8万左右的售价还要更贵。

面对如此巨大供需差异,“寻找英伟达平替”自然成为了一级市场的共识。

在2023年年末,国产GPU厂商摩尔线程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数亿元。作为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公司,摩尔线程在三年内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65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深创投、纪源资本、字节跳动等一众知名VC。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摩尔线程的最大优势,应该是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曾是英伟达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用一位AI芯片投资人的话来说:“要打造英伟达平替,当然要用更熟悉英伟达的人。”

除了芯片设计领域,在半导体领域融资规模更大,实际上是芯片制造。

比如2023年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笔战略融资,就来自于长鑫新桥的390亿元战略融资。

长鑫新桥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安徽合肥。在合肥、北京建成了12英寸晶圆厂并投产,在国内外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长鑫新桥作为一体化存储器制造公司,专注DRAM芯片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已推出多款DRA商用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电脑、服务器、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领域。

2019年,合肥市政府与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要一同打造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而本次大额融资的两只基金——合肥鑫益合升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长鑫芯安(合肥)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与安徽、合肥关系密切。两只基金背后股东都有合肥市国资委,以及安徽省国资委背景。

地方国资有如此大手笔的投融资动作,显然与政策导向有直接关系。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5年发展量化指标。

计划提出,到2025年,计算力方面,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在有利政策的支持导向下,有多家芯片制造企业,都在2023年获得了规模巨大的融资。比如从事半导体生产制造的积塔半导体获得了135亿元融资,从事功率芯片生产制造的润鹏半导体,也获得了126亿元融资。

小饭桌认为,相比芯片设计,由于芯片制造领域的行业特性——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及拉动就业,因此会更受国资背景基金和地方引导基金青睐。

也正是基于上述信息,和众多半导体行业投资人及FA的密切交流,关于半导体行业2024年的展望,小饭桌认为:

1.半导体赛道投资重点将逐渐回归芯片设计。大模型将带动GPU等大芯片的需求爆发,但由于AI显卡目前由国外巨头垄断,国产替代将在未来几年进入攻坚阶段。国产化芯片设计要从产品、生态、产业链共同突破。并且由于大芯片需要持续融资,后续融资需要国家队、政府侧的支持。

2.随着汽车行业升级进入下半场,竞争重点将从电动化进入智能化,车载芯片将发挥算力底座作用。而我国车载芯片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因此,传统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对车规芯片的投资热情还将继续,总体而言,CVC(包含主机厂和TIER1)将继续在车载芯片投资中占据主导。智驾芯片、座舱芯片、车载通信、功率半导体等将是重点关注领域。

3.芯片制造投资建厂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产业上下游企业引入,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因此,预计在2024年,将有更多地方国资加入投资芯片制造企业,而相应的投资条款预计将包括在二三线城市投资设厂。对一级市场而言,需要注意政策的导向,以及加入地方产业集群的机会。

图片

高端制造:增长与务实

伴随着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扶持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高端制造在一级市场依然延续了此前的火热情绪,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截至2023年11月底,今年国内高端制造在一级市场的总融资事件近700起,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总融资交易额约为624亿元,同比增长了3.9%。

通过对高端制造领域投融情况的梳理,小饭桌发现,今年该领域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本市场更加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程度,寻找技术与商业化的确定性。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与机器人两个领域的发展中,技术的突破与升级被认为是核心要素。

图片

总体来说,2023年,高端制造投资正在增长中走向务实。

具体到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是今年高端制造领域里,投融资数量占比最大、关注度最高、商业化确定性更强的一大细分赛道。

当前,我国政府在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全力支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并施行了多种准入条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提升国产化技术水平。2023年,行业利用技术迭代、工艺提升来降低成本,努力实现了进一步国产替代。

资本层面,从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到产业资本,再到财务投资机构,无一例外都在这一赛道积极布局。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联合飞机,这是一家工业级无人机研发商,同时也是工信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合飞机拥有无人机全产业链研发服务能力,其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和电控共轴技术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美国、 俄罗斯、欧盟等 40 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和 20 余项软件著作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 180 余项,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联合飞机曾于2023年3月和6月,分别完成了D轮、D+轮两轮融资,年内累计融资金额高达32亿元。

联合飞机的投资方构成也颇具代表性,包括国家制造业大基金、成都重产青樾基金、安徽省量子基金、哈创投集团、基石资本、兴投控股等,囊括了一众政府基金、国资、产业资本和头部投资机构。

而在此前爆火的核聚变赛道,一些聚焦“商用化”的早期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也逐渐在资本市场展露头脚。

比如能量奇点,这是国内最早做商业可控核聚变的公司之一,聚焦于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紧凑型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研发。2023年4月,能量奇点获得了来自ENLIGHTENMENT、米哈游、云和方圆、黑门投资的近4亿元Pre-A轮融资。

此外,“清华系”商业聚变能开发企业星环聚能也在今年初完成了由水木清华校友基金投资的Pre-A轮融资。

在此之前,星环聚能也曾获得过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当时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中科创星、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险峰K2VC、联想之星、元禾原点等十余家知名投资机构,上演了一场“团购天使轮”的盛况。

机器人领域,随着行业实现了从概念到商业化的进程,应用场景不断被发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机器人上下产业链加速升级,资本关注度也在持续攀升。

特别是人形机器人。过去,机器人技术尚未成熟,人形机器人仅仅被用于表演、展览等简单的场景或者特定领域。如今,在AI+政策的助推下,该领域也迎来了奇点时刻,技术飞速提升、新产品层出不穷,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江海证券的相关分析就指出,近期,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已推出新产品,海外企业也公布了人形机器人的测试进展及成本预期。这一趋势预示着明年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可能性逐渐显现,且确定性有所增强。

在这一语境下,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中,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智元机器人在9个月时间里接连斩获5轮融资,更是成为今年该领域一个现象级事件。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主要从事AI和机器人深度融合,研发和生产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等系列产品。今年8月,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款产品“远征A1”,将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拉到了20万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智元机器人备受资本青睐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创始人的背景。公司创始人稚晖君,真名为彭志辉,2020年曾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据了解,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流程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成功加入之后,华为将为“天才少年”兑现三个承诺,支持解决世界级挑战性课题,提供大牛导师、全球化的视野、平台和资源,以及5倍+的薪酬。

图片

另一家成立于2023年5月的智能通用服务机器人企业银河通用,也在半年时间内相继完成了种子轮、天使轮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蓝驰创投、讯飞创投、商汤国香资本、美团、中关村发展集团、无限基金SEE Fund等;10月,前字节系高管程昊创办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则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极速狂奔。

除了上述领域,商业航天今年在资本市场也较为活跃。

政策端,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无论是中央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还是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都在为行业添柴加火。

也正是在国家星网计划的推动下,卫星发射需求井喷,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从国央企占主导,到需要更多民营企业承接增长需求的变化。

在资本层面,商业航天的热度依在。前不久,商业火箭发射服务商星河动力刚刚完成总额11亿元C及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大型央企和政府引导基金。

此外,航天器研发服务商中科宇航、宗申航发、天兵科技、箭元科技等均在今年获得了超亿元人民币融资。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广撒网式”投资之后,资本今年对于商业航天的态度有所转变,企业的商业化进程,正成为众多机构筛选优质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此同时,投资机构也会优先考虑曾获得过产业资本及机构注资的初创企业。

因此,透过2023年,展望2024,高端制造领域内仍有诸多细分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1、高质量高精度设备的国产替代。中国国产化替代的浪潮凶猛而巨大,过去五年间,一些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已经从原来的10%不到提升至了30%左右的水平,但仍有部分高端制造市场始终被外资所占据,国产化比例不足5%,比如高端传感器、工控设备等,我们认为,上述行业的国产化替代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AI与硬件的结合。以人形机器人为例,随着以特斯拉为首的明星科技公司加码、国家政策强刺激以及 AI 技术的进步,通用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浪潮如火如荼,展望明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量产元年。

3、绿色制造也是高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因此实现节能减排对于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双碳”战略目标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需求下,我国制造业正积极开展绿色转型。

图片

新能源:热闹与出清,生存与出海

2023年,新能源行业整体呈现内卷严重、竞争激烈的局面,而打开局面的钥匙是技术创新与出海。

新能源汽车的入局者不断增加,已有的车企不断推出新产品,市场渗透率从2022年的27%上涨到2023年的33%,虽然增速放缓,但依旧呈增长态势。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让多家车企开始在出海中寻求更多机会。

必须承认且值得骄傲指出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领先水平,销售规模和市场渗透率都遥遥领先于日本、韩国、欧美等市场。

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带动了零部件制造、电池、动力系统、车身材料、底盘等材料与制造的热度。

据前瞻网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零部件制造、先进制造领域汇集了295项投资事件,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环节汇集了177项投资事件。新能源汽车行业热门领域集中在行业中游与上游。

图片

热度与竞争往往并行。

具体来看,年初特斯拉打响第一枪,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几乎持续整年。各家都在降价中努力提升销量以保障企业生存。一边要降价,一边要保证车辆生产交付,还要在产品研发层面不断提升竞争力,这些都给新能源车企在资金层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弹药充足”是赢得生存的基本保障,不得不说,蔚来在这一年抢占了最高的关注度。2023年蔚来共获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33 亿美元融资。上一次蔚来徘徊在危险边缘还是2019年,其也在曾命悬一线的时刻迎来了合肥政府的70亿救命钱。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量与盈利方面来看,小鹏虽然三季度亏损38.87亿元,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和上个季度均有所扩大,但上半年获得大众7亿美元的入股,不仅在资金层面上得到了输血,还间接在造车供应链上得到了帮助,得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带来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随着新能源造车技术的成熟,更多第二梯队车企也同样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例如零跑完成来自Stellantis的15亿欧元融资,哪吒汽车完成70亿元crossover轮融资,多次传出准备冲刺IPO的消息,极氪则获得7.5亿美元A轮融资。

各家都在努力用资金保住还能留在牌桌上的资格,以应对接下来更加残酷的淘汰赛。出海也成了多家车企布局的重要途径。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1至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在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比亚迪出口21.6万辆,同比增长360%,奇瑞出口83.7万辆,同比增长110%,长城出口28.3万辆,同比增长84.8%。另有上汽、长安等品牌数据亮眼。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例如汽车电池、充电桩、充电桩运营商等。

电池方面,2023年动力电池装机需求量依然在不断攀升,宁德时代持续稳坐装机量第一的宝座,比亚迪紧随其后。但新能源车企们的价格战给动力电池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对技术提升与降本的迫切需求。因此动力电池行业也存在着提升产量从而扩大规模效应,以及加大技术研发降低成本的激烈竞争。

在这样的竞争中,欣旺达分拆动力电池板业务上市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其需要资本支撑完成生存战的需求,在欣旺达动力启动IPO前,也频频向资本伸手,2023年6月完成16.5亿元B轮融资不说,2022年甚至有两轮共计超百亿的融资规模。而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的不断扩产,无疑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

未来能留下来的必然是降本后性价比最高的企业,核心在于规模与技术的叠加提升。

充电桩方面,需求不断增加下建桩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但头部依然集中在国央企,如中石油、中石化、国网、南网。同时,运营商呈现地域性分散特点。

除新能源汽车外的几个热门细分领域,光伏、储能方面出现锂电产能过剩、光伏组件价格竞争激烈的状况,只不过在政策的引导下,也出现许多新机会。此外,出海也被看作是这两个领域的第二增长市场。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获得资本青睐,IPO+再融资加码,带动光伏各个环节大规模扩产。而供给端产能释放过剩,入局者不断增加导致竞争激烈,相关组件价格已下探到0.9元/瓦,盈利空间严重压缩,行业进入洗牌阶段。

能够留存的企业需要具备核心技术能力,或利用规模效应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从而赢得这次泡沫出清后的生存权。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整县光伏政策促进了乡村光伏市场的发展,布局乡村光伏,成了光伏资产型公司的固收配置。

根据企名片数据显示,按投融资交易金额划分,排在2023年Top 50中第一名的是晶硅光伏组件研发商:阿特斯。

其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光伏组件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2006年公司登陆纳斯达克。2011年起,阿特斯连续12年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五,与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一起组成“组件五巨头”。2023年6月,阿特斯“回A”上市登陆科创板。前三季度营收391.19亿元,全年有望超500亿。

回A后,阿特斯抛出重磅扩产计划,继续用抢占市场份额策略保持话语权。

此外,靠多产业融合的运维模式赢得资本关注的保碧新能源也在2023年完成了4轮融资,资本方阵容强大。保碧新能源在乡村整县光伏的发展也是吸引资本的亮点。

图片

另一家异质结技术领先企业华晟新能源也在2023年完成3轮融资,总金额接近45亿。华晟新能源能够获得资本青睐的核心在于其利用异质结与钙钛矿叠加的电池将极大降低成本。

图片

钙钛矿是2023年关注度较高的上游材料领域。在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有脉络能源、众能光储等。这也会是光伏领域未来持续受到关注的细分赛道。

储能方面,在强制配储的政策下,储能市场需求端呈现分化,大储和工商储市场高速增长,户储需求增速放缓 ,大储依然是国内主要装机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钠电的发展曾经被认为可以替代锂电,但随着锂电成本的持续降低,锂电行业依然被市场看好。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降幅超70%。这带动了工商业储能系统价格下降,催生更多工商业储能项目意愿萌芽。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锂电储能已经无法激起投资人兴趣,新一代电池材料和储能技术的创新才是一级市场投资人更青睐的重点。

一个典型的代表案例是,2023年专注锂电池和新材料与磷酸锂铁电池及系统研发的海辰储能获得了超45亿元的C轮融资。此外,凭借自研新一代超高性能的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星辰新能也收获了两轮融资,其投资方集中在大型央企和政府引导基金。

氢能也是这两年新能源赛道一个被看好的新产业,只是受限于短期内存在技术不足。具体表现为制氢环节技术局限,成本居高不下。实现技术突破,降低价格是主旋律。由于市场规模有限,相关企业早期融资需求并不太高,所以投资规模较小。

专注研发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中科氢易在 2023年完成了3轮融资,金额集中在数千万级别。

不过,据企名片数据显示,在按融资金额由高至低的新能源行业Top 50企业中,氢能企业数量有8家,且有两家在今年上市:国鸿氢能、金源氢化。

从这些迹象不难看出,氢能是个明确的优质赛道,但短期内需要更多技术降本来吸引更多玩家入局,才能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让技术更好完成商业化落地。

以上,是关于2023年新能源行业整体的观察与总结。2023年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是个悲喜交加的年份,各细分赛道的入局者都在入局前充满希望,在入局后险中求存。透过竞争看本质,整体的竞争依然离不开拼技术、降成本、抢市场。

2024年,在市场拓展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可以关注新能源细分领域和海外市场的以下几个机会:

1、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国内市场渗透率还有上升空间,可以关注第二梯队玩家。此外企业出海在2023年已经初见成效,多家企业已经布局了欧洲、东南亚等市场,2024年随着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后,国际市场的增速将会提升。此外,在电动车的带动下,上游动力电池依然值得关注,特别是在材料端的技术提升、生产工艺的降本都是当下市场车企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2、在光伏方面,可以关注抓住政策红利布局乡村光伏的企业。同时,电池端各类新技术竞相发展,光伏薄膜、钙钛矿等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会成为2024年关注的热门。目前HJT、BC的性价比尚不及TOPcon,但这些新兴电池方案仍在导入新技术和新工艺,如果新技术和新工艺导入顺利,其性价比和商业化前景有望明显提升。

3、在储能方面,国内大储竞争白热化,上游材料与电池技术的创新是一级市场持续关注的重点。海外大储格局相对较好、盈利水平明显更优,已经在海外大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突破的国内储能集成商有望持续受益于海外大储的高成长和高盈利水平。

4、在氢能方面,绿氢项目有望更大规模地涌现,绿氢行业有望加速发展,核心设备电解槽的竞争较为激烈,且主要企业电解槽业务带来的业绩弹性较小,但绿氢项目开发运营企业可能会明显受益。

图片

图片

医疗健康:裂缝中的阳光

医疗健康同样是小饭桌2023年重点关注的领域。

过去一年,国内医疗健康赛道受内外部环境影响,企业面临的融资压力和机构面临的退出压力都在整体加大,出资人在减少,机构出手更加谨慎。

具体表现在数据上,截至2023年11月底,今年医疗健康赛道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事件数为1096起,数量上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但总融资金额大幅降低,同比减少34.86%。2022年1—11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总融资金额超1520亿元人民币,今年约为990亿元。

图片

“寒冷”已经成为2023年医疗健康产业的代名词。不过,裂缝中仍有阳光。

首个国产ECMO 的获批上市、“减肥神药”GLP-1以及ADC的火爆出圈,都为创业者和投资人重拾了部分信心。

而生命科学工具、核心部件、原材料等医疗产业上游,以及带有消费属性的领域和一些交叉学科,也正吸引着更多医疗投资人的目光。

具体到各细分领域,过去两年,国内的生物医药市场经历了从过热到退潮的巨大转变。在小饭桌对话的投资人和FA中,“生物医药投资遇冷”似乎已成为业内共识。

有意思的是,从实际投融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11月底,生物医药领域发生的投融事件超450起,总投资金额超619亿元。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规模,生物医药依然稳居医疗赛道榜首,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小饭桌看来,这一反差与行业特性有很大关系。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据相关统计,一款创新药的平均研发周期是12.5年,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这意味着,“烧钱”的特质决定了企业发展仍少不了在资本市场持续输血。

虽然生物医药市场整体融资热度下降,但依然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大额融资。

比如海森生物。海森生物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业务聚焦于慢性病和急重症领域。海森生物如今手握7款成熟产品,并引进了第三代长效PCSK9抑制剂——Lerodalcibep。

从临床数据来看,与传统PCSK9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相比,Lerodalcibep每月仅需注射一针,且注射体积更少(1.2ml),可以帮助减少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和免疫原性。

2023年6月,海森生物获得了由康桥资本、穆巴达拉共同领投的3.15亿美元A轮融资。该笔交易一举冲进了2023年上半年全球医药健康领域投融资的TOP10之列,同时也是榜单中唯一一起发生在中国的交易。

值得关注的是,海森生物的这轮融资还出现了“中东老钱”的身影。本轮领投方之一的穆巴达拉,正是阿联酋第三大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760亿美元。

另一家创新型医药企业先通医药也在2023年7月获得了超11亿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业、金石投资、国调基金、中信证券投资、锡创投等20余家机构,类型涵盖了国资、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以及知名财务投资机构。

据报道,先通医药目前已在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地拥有现代化放射性药物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并建设了自有的商业化团队,预计产品最快在明年上半年商业化上市。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在经历了挤泡沫的阶段之后,投资机构的项目筛选标准更加务实,临床实验数据以及商业化,正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

从过去一年的市场反馈来看,医疗器械仍是机构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

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11月底,医疗器械共发生投融资事件近400起,投资规模超230亿元人民币,资本活跃度仅次于生物医药。

细分领域中,眼科器械、手术机器人的资本关注度较高。

2023年3月,眼科器械平台型公司视微影像获得了超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6月,创新型手术机器人康诺思腾宣布完成新一轮8亿元融资,成为今年医疗器械领域已公开的融资额最高的企业。

除此之外,眼得乐、瑞泰生物、迪视医疗、明灏科技等公司也相继获得了融资。

值得关注的是,机构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也呈现集体向“上”的趋势,生命科学工具、核心部件、原材料等上游产业,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持续升温。

典型案例包括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供应商生工生物。2023年3月,生工生物引进首轮战略融资,融资规模高达20亿,交易由德福资本领投,CPE源峰、景林投资、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和国开科创等机构共同完成。

此外,医学影像设备上游企业善思微、迪泰克、博思得,医疗器械上游创新材料企业青昀新材、普立蒙、花沐医疗等,也均在今年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虽是寒冬,亦有暖阳。GLP-1和ADC正是医疗投资寒冬下的逆势黑马。

提到2023年的医疗健康市场,GLP-1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在投资遇冷的当下,GLP-1成为医疗健康行业为数不多的火热赛道之一。

GLP-1类药物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药物,又因具备减重效果而备受市场关注。目前在国内,华东医药、仁会生物、恒瑞医药、信达医药等企业都在纷纷布局。

就在上个月,全球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与国内生物科技企业诚益生物达成一项独家许可协议,前者以高达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诚益生物生产的口服GLP-1减肥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益。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赛道同样火爆。ADC药物兼具了“靶向性强”和“毒素活性高”两个优点,既可以降低毒副作用,又可以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被称为是“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完美结合”。而国产ADC药物的靶点丰富度和在研药物的绝对数量,则促成了出海事件的不断高涨。

沙利文数据显示, 2023年1-11月,ADC等抗体药物在license-out(对外授权许可)交易中的占比达到了56.3%。

就在2023年12月,A股上市公司百利天恒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项目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百时美施贵宝将向百利天恒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该交易是今年截至目前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最高金额,并创下我国创新药授权出海首付款新纪录。BL-B01D1也是首款成功出海的国产双抗ADC新药。

对于ADC的未来发展前景,太平洋证券在近期发布观点认为,中国药企非常擅长工程改造类的创新,ADC可以改造的空间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创新药,未来ADC将成为肿瘤治疗的“常规武器”,属于ADC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2023年其实也是小饭桌创投在医疗健康领域积极播种的一年,新基金落地近一年,也已经在相关领域布局了5个项目,包括小分子创新药、数字疗法、高分子医用材料、制药工业装备、噬菌体制剂等。

这其中,部分项目已经有成熟产品和现金流,部分项目还在积极进行早期的管线探索。除资金支持外,基金也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携手,在投后为企业赋能,加速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

对于小饭桌创投来说,在CGT、合成生物学、医疗器械等方向也有相应的项目储备,也将继续坚定地支持有显著临床获益和广阔商业化前景的管线,帮助新技术和新产品走出实验室、走向更大的市场,如阳光洒满创业路上晦暗的角落。新一年还有更多好消息在路上。之所以特意指出,也是因为小饭桌创投也是众多医疗投资机构的缩影之一。

通过对2023年的总结,以及咨询数位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人、FA之后,小饭桌也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的创投趋势进行了预判:

1、在生物医药领域,GCT(基因及细胞治疗)或是未来重点布局方向。近几年,各地规划产业园区、建服务平台、打通申报及医保政策瓶颈,为该产业的发展积蓄了大量的软硬件基础和发展内力。

创新药出海同样值得关注。2023年,license out无论是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自10月以来,由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创新药呋喹替尼等更是相继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将有一批国产创新药走向国际舞台。

2、医疗器械领域,可重点关注上游原材料、设备等。医疗器械的研发高度依赖上游核心材料、核心零部件的创新发展,目前,国家针对该领域已发出多项文件鼓励配套发展。而随着国产替代逻辑的推演,医疗器械上游供应链也将迎来更大机遇。

3、消费医疗应用场景下的高热点、好渠道的项目。随着司美格鲁肽等产品的火爆,带动了减肥消费医疗的一场药物开发与仿制的狂潮。这类现象给我们的启发是,医药也可以消费,只要是市场有需求,不一定是治疗疾病,医美康养同样具有大市场。

4、动保药品及检测。养殖行业的集中化发展,宠物经济的提升、食品安全标准的硬性要求,对动保药品及检测试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特意配方食品也是近年来新兴的行业赛道。特医配方食品从2019年雀巢获批第一张注册证,短短几年,已有140多张注册证获批。因该领域按照药品申报和生产体系要求,行业壁垒比较高,按照食品销售,市场渠道比较广,故该行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图片

总结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产业链、代表先进方向的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链、医疗健康大赛道的2023年管中窥豹,以上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小饭桌也看到,无论是狂热与幻觉、下行与复苏,还是增长与务实、出海与出清,亦或是裂缝中的阳光,都是每个大的产业周期不断上下起伏中的一抹缩影。

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任何时候以及任何周期内,所有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小饭桌坚信,在当下各大产业内部或者产业之间都在不断相互渗透、交叉以及被赋能的此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下,必然会有类比ChatGPT的蝴蝶效应,真正改变且推动世界的前行。

何其有幸,小饭桌身在其中,可以真正做到陪伴各位从平凡到卓越。新的一年马上开始,小饭桌也祝愿大家,在自己所行之路上又逢新的一春,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图片

元宇宙投融邦 元宇宙投融邦
0
0
发布评论
后可评论
0/10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来抢沙发

猜你喜欢 换一批
数据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