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傅盛激辨GPT背后 AI 大模型“泡沫”要破了

朱啸虎、傅盛激辨GPT背后 AI 大模型“泡沫”要破了

ChatGPT热潮下,基于大模型的创业是否有价值,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和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进行了一番争论。

2023年6月26日,傅盛发了一条朋友圈,转载朱啸虎的观点“ChatGPT对创业公司很不友好,未来两三年内请大家放弃融资幻想”,并表示反对,称硅谷一半的创业企业都围绕ChatGPT开始了,投资人还能这么无知者无畏。

随后,朱啸虎在其发文底部反驳称,99%的价值都是GPT创造的,这样的创业公司有什么价值?

之后,傅盛和朱啸虎在朋友圈展开了“激战”。傅盛以三连问回复朱啸虎,“互联网99%的规范都是tcpip创造的,创业有价值吗?汽车99%的价值都是热力学定义创造的,创业有价值吗?大多数中小网站的流量都是搜索引擎带来的,那创业有价值吗?”

傅盛还称,要求双方都心平气和,关注价值要看怎么定义,如果只有底层原理才是价值,那企业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朱啸虎则回复他:有没有创造价值,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不要太高期望值就好。

2023年6月26日晚被报道之后,这段对话截图在行业内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评论称,“傅盛说的没错,创投圈有很大比例对科技的底层逻辑是无知的,乃至分不清科研和产业应用的区别”。也有像嘉御资本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卫哲给出与朱啸虎的类似观点:这轮“百模大战”,国内 AI 大模型最终胜出的不超过2个——这意味着,剩下98%的国内大模型都会“死掉”,消失在竞争中。

无论哪类看法,傅盛和朱啸虎这场“阈值”不同的朋友圈激辩,让更多人看到 AI 热潮表面下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当下ChatGPT用户增速放缓、大模型应用不及预期、国产GPU芯片无法补位等因素叠加。

这轮国内 AI 大模型“泡沫”真的似乎将要“破裂”了?

一、谨慎乐观、矛盾丛生的大模型“下半场”

很明显,目前,这轮 AI 大模型热潮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拼的不再是技术,也不再提及“和ChatGPT差距”这类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大模型应用、产业生态等当中。

但矛盾的问题在于,“面子上”大模型应用落地似乎很有“前景”,尤其是ChatGPT和微软的强强结合;“里子上”大模型却可能正在“跨越鸿沟”——ChatGPT用户增速放缓、二级市场陷入了疲态、国内一级投资人普遍谨慎乐观“入局”大模型。

面子上,钛媒体App日前获得的一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全球18个国家地区的12800多名企业各行业员工中发现,有86%的人表示他们需要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多数领导者 (80%) 表示他们经常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而36%的受访者认为 AI 将消除他们的工作;71% 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 AI 的回报大于风险。

另一份麦肯锡报告则认为,现在60%到70%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这比数月前埃森哲说目前40%的工作时间受影响还惊人。麦肯锡还预测,生成式 AI 技术能让人类下岗的时间被大幅提前了10年。红杉资本则认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可以在产品中用到大语言模型。

相比越来越多的报告吹捧“大模型”,但更多数据却显示,ChatGPT也涨不动了,行业泡沫开始“破裂”。

首先是平台访问量增速已放缓。SimilarWeb数据,ChatGPT平台访问量从1月的环比增长130%,到2月与3月的60%左右,再到4月接近跌破10%,最新数据则显示,5月仅增长不到3%。同时,ChatGPT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从8分32秒下降到7分48秒。如无意外,6月的ChatGPT访问量环比增长可能为负数。

其次是资本市场 AI 热潮褪去。6月26日,彭博引述的一项最新追踪数据显示,AI 概念股开始下挫,中国上市的 AI 概念股票一周内共下跌4.7%,超20只个股现跌超10%;美国 AI 芯片股英特尔、AMD等巨头处于六连跌,AI 概念股C3.ai等也开始逐步回调,一夜下跌3%以上。

再次是一级市场中美投融资情况形成巨大差距。有投资人在近期一场论坛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至2023年5月上旬,美国 AI 领域发生超过520笔种子轮、天使轮融资项目,大部分企业都集中于生成式 AI 应用,极少数企业是与 OpenAI 竞争开发类似ChatGPT式对话产品;但在国内处于“雷声大雨点小”,五个月内中国 AI 领域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只有30件左右,总额估计不到100亿元人民币,更不用说整个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募资、投资数量和金额几乎腰斩。

最后则是多个事件集中爆发,把这轮大模型创业推向“巨变”: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前妻李琼借AIGC概念山顶套现20亿元,昆仑万维股价暴跌;另一面 AI 大模型创业压力大,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直接辞任董事、离开 AI 大模型公司光年之外创始人兼CEO岗位,到进医院治疗。

所以,这就是当下 AI 大模型创业者们处于的矛盾丛生、投资人谨慎乐观的真实环境。

傅盛还称,要求双方都心平气和,关注价值要看怎么定义,如果只有底层原理才是价值,那企业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朱啸虎则回复他:有没有创造价值,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不要太高期望值就好。

2023年6月26日晚被报道之后,这段对话截图在行业内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评论称,“傅盛说的没错,创投圈有很大比例对科技的底层逻辑是无知的,乃至分不清科研和产业应用的区别”。也有像嘉御资本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卫哲给出与朱啸虎的类似观点:这轮“百模大战”,国内 AI 大模型最终胜出的不超过2个——这意味着,剩下98%的国内大模型都会“死掉”,消失在竞争中。

无论哪类看法,傅盛和朱啸虎这场“阈值”不同的朋友圈激辩,让更多人看到 AI 热潮表面下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当下ChatGPT用户增速放缓、大模型应用不及预期、国产GPU芯片无法补位等因素叠加。

这轮国内 AI 大模型“泡沫”真的似乎将要“破裂”了?

二、谨慎乐观、矛盾丛生的大模型“下半场”

很明显,目前,这轮 AI 大模型热潮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拼的不再是技术,也不再提及“和ChatGPT差距”这类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大模型应用、产业生态等当中。

但矛盾的问题在于,“面子上”大模型应用落地似乎很有“前景”,尤其是ChatGPT和微软的强强结合;“里子上”大模型却可能正在“跨越鸿沟”——ChatGPT用户增速放缓、二级市场陷入了疲态、国内一级投资人普遍谨慎乐观“入局”大模型。

面子上,钛媒体App日前获得的一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全球18个国家地区的12800多名企业各行业员工中发现,有86%的人表示他们需要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多数领导者 (80%) 表示他们经常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而36%的受访者认为 AI 将消除他们的工作;71% 的受访者认为生成式 AI 的回报大于风险。

另一份麦肯锡报告则认为,现在60%到70%的工作可以被自动化,这比数月前埃森哲说目前40%的工作时间受影响还惊人。麦肯锡还预测,生成式 AI 技术能让人类下岗的时间被大幅提前了10年。红杉资本则认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可以在产品中用到大语言模型。

相比越来越多的报告吹捧“大模型”,但更多数据却显示,ChatGPT也涨不动了,行业泡沫开始“破裂”。

首先是平台访问量增速已放缓。SimilarWeb数据,ChatGPT平台访问量从1月的环比增长130%,到2月与3月的60%左右,再到4月接近跌破10%,最新数据则显示,5月仅增长不到3%。同时,ChatGPT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从8分32秒下降到7分48秒。如无意外,6月的ChatGPT访问量环比增长可能为负数。

其次是资本市场 AI 热潮褪去。6月26日,彭博引述的一项最新追踪数据显示,AI 概念股开始下挫,中国上市的 AI 概念股票一周内共下跌4.7%,超20只个股现跌超10%;美国 AI 芯片股英特尔、AMD等巨头处于六连跌,AI 概念股C3.ai等也开始逐步回调,一夜下跌3%以上。

再次是一级市场中美投融资情况形成巨大差距。有投资人在近期一场论坛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至2023年5月上旬,美国 AI 领域发生超过520笔种子轮、天使轮融资项目,大部分企业都集中于生成式 AI 应用,极少数企业是与 OpenAI 竞争开发类似ChatGPT式对话产品;但在国内处于“雷声大雨点小”,五个月内中国 AI 领域发生的投融资案例只有30件左右,总额估计不到100亿元人民币,更不用说整个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募资、投资数量和金额几乎腰斩。

最后则是多个事件集中爆发,把这轮大模型创业推向“巨变”: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前妻李琼借AIGC概念山顶套现20亿元,昆仑万维股价暴跌;另一面 AI 大模型创业压力大,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直接辞任董事、离开 AI 大模型公司光年之外创始人兼CEO岗位,到进医院治疗。

所以,这就是当下 AI 大模型创业者们处于的矛盾丛生、投资人谨慎乐观的真实环境。

钛媒体 钛媒体
0
0
发布评论
后可评论
0/1000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来抢沙发

猜你喜欢 换一批
数据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