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元宇宙是一个突破口,但炒“元宇宙”要谨慎

文/玉名,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图/摄图网,图与内容无关
2021年,元宇宙成为一个火热的关键词,甚至各大互联网公司都趋之若鹜。而这个时候,美股炒作相对合理,微软、Meta等投入的个股,以及高通、英伟达等硬件支撑企业的活跃;但A股则不同了,没有大量投入,而是讲故事蹭概念的所谓“元宇宙”股活跃,这就需要谨慎了。我们一方面要明白真正的元宇宙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明白,股市中的“元宇宙”与实际的元宇宙又有哪些差别。
元宇宙的由来
“元宇宙”,源于沙盒游戏平台Roblox在2021年3月10日美股上市,被资金热炒,包括2021年11月9日一日暴涨42%,估值超过600亿美元。而随后Facebook改名Meta,微软Ignite大会宣布借Mesh和游戏平台全力杀入,随后又有AMD、英伟达等巨头在产品发布活动上大谈特谈元宇宙和未来。一夜之间,所有热钱都涌入这一风口中。
Roblox招股书称,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作者已写了一个有关元宇宙的想法,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消费者计算设备,云计算和高带宽互联网连接的出现,元论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现实。有些人将Roblox的类别称为“元宇宙”(the metaverse),该术语通常用于描述虚拟世界中的持久性,共享的3D虚拟空间的概念。Roblox平台的代表性游戏包括:Adopt Me、Royale High、Welcome to Bloxburg、Work at a Pizza Place等。Roblox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订阅服务、付费游戏的销售、游戏内虚拟商品的销售。
作为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第三季度营收5.09亿美元,第三季度净亏损0.74亿美元,2020年同期净亏损0.49亿美元。2020年8月,Roblox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就达到了1.64亿,据称美国16岁以下的儿童中,有一半都在玩Roblox。而2021年三季报显示,平均日活跃用户为4730万,三季度欧美放假季,低龄用户量上升。
其实,“元宇宙”这个说法并不新,比较老套的,在30年来电影作品中,人类只要连上一个接口,就可以进入虚拟世界,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这在《头号玩家》里叫oasis,《黑客帝国》里叫matrix,在《夏日大作战》里叫oz……其实,没人能说清楚“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利用它赚钱,甚至是骗钱,这才是要小心的。甚至不少公司的打字员,都改名叫做了“人机互动专员”。
更可笑的是,类似某公司,推出所谓的“某宇宙”计划,一波各种销售,然后说并没有任何产品(并未参与 AR、VR、MR 及相关硬件技术研发,亦无相关硬件技术储备或专利),仅凭借提出构想和不断释放消息,就推动了一批人跟风,更有股价的上涨。因此,大家都戏称元宇宙在什么阶段?“骗人的阶段”。这也是值得投资者思考的。
2022年猜想,元宇宙是噱头,还是下一个特斯拉
我们可以看到美股方面相关题材,A股资金总是在追随一种熟悉的关系,特斯拉与特斯拉产业链是很熟悉的,包括相关节奏也是与此关系。类似苹果与苹果产业链,包括2021年最火的Moderna与BioNTech的mRNA疫苗,实际上都有类似的现象。那么,元宇宙,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呢?还是类似于之前人造肉的题材,慢慢地沉寂了?
作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在2019年5月2日横空出世,也是一度打造了万亿元的市场。股价从45美元涨到239美元,随后低迷,2020年3月也一度跌至48美元,算是跌回起点,一路反弹到220美元,不过在之后,业绩不及预期,还是让其再度走弱,2021年的年度跌幅近40%。
近年来,Beyond Meat成功让其产品在众多餐厅和连锁超市中出现,麦当劳McPlant肉饼的首选供应商。不过,从最新数据来看,Beyond Meat的推广进程遇到了阻力,该公司Q3在美国的收入下降了13.9%,其中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务都出现了下滑。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Beyond Meat盈利能力面临压力,毛利率下滑至21.6%。将其归因于运输成本、疫情期间库存冲销增加以及仓储成本上升等因素。人造肉行业的竞争正迅速加剧,但消费者的兴趣也在减少。因此,人造肉也从之前的赛道转化为题材炒作,炒作之后,一地鸡毛。
如今的元宇宙就更加典型了,Roblox是元宇宙第一股,也是最有实质的,A股没有任何产品的公司,都是炒概念,游资模式而已。但不得不说,从Facebook(如今的Meta)到微软,除了苹果,IT巨头们都在投向这个风口,如他们所说,把这些年来非常火热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充分利用起来,并推动虚实世界的深度融合,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想要复制当年特斯拉成为赛道,那需要拿出来实质的盈利模式,证明自己。
图/摄图网,图与内容无关
元宇宙构建,硬件先行
如今我们还没有看到元宇宙的具体应用场景,也没有看到元宇宙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甚至连元宇宙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对大资金来说,风投热门是必须的,谁都不想错过什么(失败也是大家都一样,总比别人成功,没参与要强),但参与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因此,如今市场只是炒作一个乐观的预期,巨头们加快探索也是为了尽早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不至于落后时代潮流的发展步伐。
无论元宇宙是否成,硬件采购都会受益相关订单,这个有点像之前的共享单车,的确都是赔钱的,甚至倒闭的,但自行车制造的确是赚取了一大票的订单。因此,我们看到美股英伟达为首的芯片硬件股这一次也是明显受益的,而这个是有实质产品的。

英伟达在2021年11月的GPU技术会议(GTC 2021)上,宣布了要将产品路线升级为“GPU+CPU+DPU”的“三芯”战略,同时,将其新发布的“全宇宙”(Omniverse)平台定位为“工程师的元宇宙”。英伟达卡位的是元宇宙硬件最底层:GPU、AI、Omniverse。
Omniverse Avatar(全宇宙虚拟化身)和Ominiverse Replicator(全宇宙复制器)。前者可帮助开发人员使用英伟达全宇宙平台创建可以看见、沟通、就广泛主题进行对话并理解真人自然说话意图的交互式虚拟角色;后者可帮助开发人员创建训练AI所需的大量数据,是一种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合成数据生成引擎,面向对象包括通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即分别用于英伟达Issac Sim和DRIVE Sim两大平台。很明显,这就是为创建元宇宙数字化虚拟空间的技术平台底座。
之所以这一次英伟达如此积极,主要是在2017-2018年的虚拟货币的挖矿潮中,各层级显卡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英伟达公司GPU营收大幅下滑,公司股价也在2018-2019年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低谷期。有了前车之鉴,英伟达就开始抢占市场。而凭借Omniverse Avatar,虚拟数字人在各个视频平台活跃,甚至成为虚拟主持人带货的情况。所以,看上去各方在布局元宇宙,不如说是重新对游戏显卡,以及支撑元宇宙的硬件芯片给予了巨大的投入,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景嘉微是国产唯一的GPU芯片公司,2021年的芯片收入也是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旗下JM9系列图形芯片已经完成流片、封装以及初步测试阶段的工作。官方规格来看,其性能可以达到GTX 10系显卡的水平。如JM9271核心频率不低于1.8GHz,支持PCIe 4.0 x16,显存为16GB HBM,带宽512GB/s,浮点性能达到8TFLOPS,均不输于GTX 1080。下一代图形处理芯片部分测试工作已在前期完成,流片后还需做后续的测试,具体周期均需要视流片回来后的情况而定。所以,短期还不能对业绩产生影响(最关键的国外采购与否?国内有无相关采购计划),因此也要观察实质因素。
图/摄图网,图与内容无关
对A股热炒“元宇宙”的冷思考
对于对元宇宙的研发与探索,必然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什么时候通过元宇宙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收入,是非常大的未知数。而股市方面则是不同的,真金白银大笔投入的国际巨头,并没有因为元宇宙而炒作,显得非常冷静;但市场炒作的是一批中小市值,几乎没有任何元宇宙的个股,尤其是A股更典型了,公司自己澄清,依然有游资炒作。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博傻”投机模式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元宇宙,恰恰是游资最喜欢的。但对股民来说,保持清醒就意味着赚不到这样“炒噱头”的钱,而被游资洗脑趟浑水,有可能摸到鱼,也有可能摸到雷,基本上就是与游资做对手盘而已。如今不仅仅是不少元宇宙概念股澄清自己没有相关因素,还有不少是财务连续暴雷,并且将被退市风险警示处理。
A股出现了元宇宙三杰,中-青-宝、美盛-文化、天-下-秀,说实话,这个很难预测,因为如果说对标美股的Roblox,那么我们并没有类似的公司;如果类似微软、Meta等巨头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也没有类似的。最关键的是说不出来哪个有实质,没看到任何硬件的构建(所以,高通、英伟达等硬件公司美股收益,因为的确有订单,我们硬件方面,都没有任何订单),每一个都在讲故事,有的甚至是换了名字,讲重复的故事。
但我们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这些个股的确炒作了一波,在反弹中,都是群情激昂且有赚钱效应的;随后也是一波明显的调整,而未来如何,一切未知?因为没实质,就没未来。这也是当年东方通信为首的5G概念留下来的启示,或许5G是大热,喊了好几年,但不意味着股市中5G概念股都是有实质的,都是有盈利模式的。这才是问题。
包括很多股民觉得,元宇宙有实质,数字货币,这又是新的异象,数字货币是央行背书的官方货币的数字化;而如今市场充斥着是之前官方明令禁止的各类炒虚拟货币,非法炒币想借元宇宙途径,这个已经引发了监管。因此,这两点是要格外小心的。其实,这一幕像极了当年的P2P,当时明眼人都能明白这个类似庞氏骗局的情况,唯恐避之不及;而我们也看到游资的炒作,最终一地鸡毛的因素。
对于这种明显“反逻辑”的现象,其实罗杰斯早年也有类似的情况,研究发现几家公司风险巨大,甚至有倒闭的风险,他就马上做空。结果没想到最终爆仓了,短期炒作很凶猛,但1-2年间,这些公司悉数倒闭了。所以,他总结到,市场中有些时候会有明显的背离,这个时候,往往要等其疯狂过后再做空,越是疯狂,随后倒下的时候越快。
如果我们否认所有的元宇宙,这是武断了,毕竟谁也没有这个权利;但从股市角度,如今A股炒作的“元宇宙”至少和我们认知中的不一样,看不到有实质和盈利模式,这才是关键。而对股民来说,会有一个疑问,能赚钱就好了,考虑那么多干什么?笔者认为对股民来说,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不合逻辑”的博弈多了,人就会失控,而且这些游资炒作的概念,本身就是一次投机“博傻”模式。
